在大時大節的日子,小孩會因收到禮物而開心,但同時又會和其他小朋友比較而羨慕對方的禮物而悶悶不樂,家長對此感到相當困惑和無助。心理學家 臨床心理治療師李偉堂博士 Ernest 在 「yahoo!育兒」分享專業意見及方法,教教大家如何促進孩子對非物質成就教育的認同。
明明聖誕節是普天同慶的日子,然而若孩子因為羨慕其他小朋友收到的禮物而顯得悶悶不樂,這禁讓父母和照顧者感到困惑和無助。面對孩子的兒童羨慕心理,家長該如何介入?為了積極應對這種孩子物質比較的行為,我們邀請了心理學專家李偉堂博士(Dr Lee)來分享專業意見以及提供實用策略,促進孩子對非物質成就教育的認同。
鼓勵孩子表達羨慕原因
Dr Lee 表示:「在幼稚園和初小時,孩子多數在學校聯歡會所收到的禮物大多都是一樣的。不過,到了高小,或許老師會轉一轉玩法,叫學生買$50以內的禮物以便抽獎。家長之間或許會舉辦聖誕聚會。他們收到的聖誕節的禮物就會出現不一樣。當孩子發現禮物不一樣有機會出現比較的情況,可能會在體積上比較。小朋友可能會『人地大份』或『重手』。此時,家長不用急於作安慰,可讓小朋友分享下他羨慕對方禮物的原因及說明一下禮物的特點特質,同時,讓他們抒發一下感受。」
拆禮物學情緒表達
Dr Lee 分享:「家長可以嘗試由拆禮物的經驗去開導孩子。有時,看起來不太理想的禮物,雖然比較小和輕,但是可能拆開之後,小朋友可能會覺得漂亮,甚至是個自己喜歡的物件。家長鼓勵孩子拆開禮物後,可以教孩子禮物的外在的特點不一定反映禮物本身。 開始的時侯會單純因外在表現出現比較的心態, 但事情未必是他心想的。另外,拆禮物當然會有不如理想的情況發生。可能那些禮物小朋友已經擁有了,自然會有一點失落的感覺。家長也可安慰小朋友的失望感,父母可陪伴他紓解心情讓也讓小朋友知道自己是容許有這些失望的感覺,慢慢渡過這種不如所願的感受。」
同儕比較
對於孩子觀察朋友收到的物質很吸引時,Dr Lee 道出:「在學校,孩子很自然就有這些交流。孩子經常嚷著說:『人地零用錢多一點』或是『人地可以吃薯條薯片』。特別是現在這一代的孩子,可以隨時玩手機、假期旅行地點、看電視的時間長短等等,全都是孩子羨慕別人的原因。」
各有家規不同
Dr Lee建議:「其實父母可以訂立『家規』,教導孩子在這個家庭長大,就要遵守父母制定了的規則。例如零用錢方面,可以告訴小朋友:『現在二年級是5元,因為父母想你學習理財,若你管理好便會隨年增長。』又例如用手機方面,家長可先定家規:『要先完成功課,才可以睇YouTube。』最重要是讓小朋友知道這是爸爸媽媽的規則,並不是是父母待小朋友差,只是每個家庭有自己的規則,也不是等於爸爸媽媽疼孩子的標準。家長也適當地提醒孩子,不可忘記有些事情別的小朋友沒有享受,但在這個家孩子卻擁有的。例如,可以有決定週末玩樂的餐廳或地點的權利。父母可教孩子慢慢從羨慕別人轉變為看到自己的家也有好的地方。」
自我價值建基在物資上?
有些家庭避免寵壞小朋友,有時在物質提供上會比較嚴格。Dr Lee補充:「物質資源多寡是由父母去決定的。 有時孩子會跟其他同學比較後覺得『好像自己什麼都沒有』,父母要讓他知道零用錢或是禮物,只是你的一小部分。正如我們會鼓勵小朋友:『成績並不代表你的全部的你。』因為如果只用成績來衡量自己的價值,對於成績差的學生,當然會感到自卑。孩子要明白人生還有興趣、身高以及其他的本事。所以如果小朋友因為物質多寡產生自卑感覺,家長應盡可作出矯正,讓小朋友理解不用把物質看得太重要。」
拋開比較心態
父母無形中對令孩子形成一種物質主義的價值觀,家長需要意識到他們的行為和態度對孩子的影響,並透過更全面的價值觀教育,來培養孩子對物質的態度和健康的自我認識。以致在節慶時收禮物,也可啟發及引導孩子朝著積極的人生觀發展,發展其他非物質成就。
心理學家 李偉堂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