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讀課程或選購教養工具,歡迎使用消費卷!

Sharing

早前,到合作機構任教有關兒童心理發展的環節,其中包括兒童的心理發展及基本兒童輔導技巧,完成課程後,頗為感觸。

在成長的人生路上,不同的階段,完成不同的目標,孩提時,由父母幫助我們訂立目標,長大後,我們為自己訂立目標,可能包括學習、工作、家庭、人際關係... 作為自我的實現與能力的滿足感。

然而,有些時候,訂立了目標後,往往在實踐上遇到難題而放棄了,這些難題表面上大都是外在因素,然而實際上很多都是內在的心因。

 

 

有一天與一位小朋友傾偈,他是一個成績平平,然而卻是討人歡喜的小孩,可能是他天賦的特質或是家庭的培育,他就是有一種能討人歡心的能力,他會表現大人期望小孩有的童真,而同時,亦懂得討好大人。

早前,到訪一間以兒童及青少年為主要服務對象的機構,提供機構同工一天的訓練,主題是把藝術創作加入到輔導工作的技巧,讓同工體驗加入藝術在輔導中的果效。 

回家的途中,看到路旁的花卉,想起一個故事:

在一片綠葉上,一隻毛蟲在散步著,牠運用細小而密集的腳群,從一片綠葉行到另一片綠葉,一邊享受著綠葉的美味,一邊驚嘆大自然的神奇與美麗,隨著時間的流動,毛蟲慢慢的長大,為了應付生活的需要,尋找綠葉而奔波,享用美味綠葉而努力,沒有多餘的時間欣賞這個大自然了。

隨著資訊發達、環境變遷,社會配合而轉營,家庭、教育、工作等…,講求個人潛能發揮的新氣候亦逐步形成,構成廿一世紀新時代新社會新作風。

傳統的「管與教」模式下,父母、老師把認為「好」、「適合」的灌輸給子女,以便在配合當時的社會氣候下成長與發展。 然而長大後成為新時代的爸爸媽媽,又該如何教育子女,以便子女在新社會下得到更好的發展?原用「管與教」的方式?還是配合時代的教育方法?

在過去的歲月裏,香港人經歷大大小小不同的風波,尤其是經濟的突變,無疑是對香港人的挑戰。挑戰的不只是他們的是財政上、生活上、健康上,而是他們個人的素質。

當香港在順處時,人們把注意力放在如何享受生活、食得好、住得好、玩得好,享受不同的物質生活,物質成為了生活質素的指標。對下一代,提供很多很多的物質生活,以致對子女的愛,亦以物質來衡量。

當面對金融風暴來臨,生活變得緊張,沒有如前般吃喝玩樂,也沒有如前般瘋狂購物,很多人突然間變得空虛了,有種缺失的感覺,如何填補這份感覺呢?同時,面對工作,有些人擔心失去它,有些人不知無去無從,這份壓力,以往可能吃得好點,買得好點來消解這份壓力,但現在,如何處理這份壓力呢?對子女的物質提供,亦沒如前般了,那如何表示對子女的愛呢?

與大家分享一個故事:

有一天,一個農夫正趕路回家,看到一隻從大樹下跌傷了的小麻鷹。農夫便本著仁慈的心把牠帶回家並養育牠,因為農夫家不大,所以便把小麻鷹與鷄群同住同食,時間久了,小麻鷹已把自己視為鷄群的同類。

數月過去了,一日,一位生物學家經過,看到麻鷹與鷄群同住同食便很驚訝,跟著向農夫問個究竟,農夫說:『牠已成為鷄了。』但生物學家卻認為每種生物均有其原型與本性的,於是便與農夫打賭。

回顧「以 性格類型 – 職場/擇業盡發揮(一)」,找到您期望的工作類型,現在為大家解說這個工作類型的特質,以便對我們期望的工作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若未完成問題,請先完成它,才繼續閱讀

對於剛離開校院或正尋求合適職業的人士來說,要找一份「合得來」的職業就像要找一位「合得來」的伴侶般,可以是「一見鐘情」又或是「處處碰壁」。若以尋找伴侶的想法,未相處過真的不知是否「合得來」,然而人生又有幾多個十年,這樣與工作「相處」下去,真怕到老還在「相處」的階段呢…

一次家庭的面見,和父母及兒子(中一學生)分開的對話。

中生學生的面見,畫了一幅畫,講了一個故事:
「從前,樹上有一個雀巢,裏面有二隻蛋,其中一隻蛋的殼裂了開來,一隻小鳥出 世了,它好奇地觀看四周,牠不是看風景,或對四周新鮮的事物好奇,而是「媽媽在哪裏?」他面對著陌生的環境,心裏很驚慌,後來牠捲縮著身體,等待媽媽的回 來。到了晚上,媽媽一直沒有出現,牠開始餓了,因為肚子太空了,牠提起勇氣探出頭來偷看四周,發現附近有些虫兒或螞蟻,於是牠笨拙地跳出雀巢,把虫兒、螞 蟻都吞進肚子裏。

後來牠發現在牠旁邊有一隻蛋,和牠的一模一樣,但就是沒有完整的,於是牠一邊等待著媽媽,一邊驚慌,心想:「媽媽在哪?」「這隻蛋何時出生?我很想有個伴陪我...」

日復一日,牠長大了,牠望著蛋,望著天空,心裏說:「算了,我不再需要媽媽,我不再需要伴陪了!」於是牠走出鳥巢,怒氣沖沖走到樹枝頭,哭著飛起來,頭也不回、狠狠的離開了......